“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优秀提案刊发第三期
2020-11-13 15:19:39          来源:北塔区融媒体中心 | 编辑:杨栩荣 |          浏览量:11426

(九)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建议

    作者:刘思理          指导老师:新滩镇街道 姚鑫

经济体制改革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娱乐化”现象在现代社会愈演愈烈,并已超越自身范围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它突出表现为政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其本质是给人带来生理方面的愉悦感和心理上的高度依赖,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历史价值观随意化、文化价值观功利化、道德价值观失范化、人生价值观漠视化、审美价值观庸俗化等消极影响。因此,亟需遏制“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信念缺失

当代青少年中有一部分人对前途和未来感到不知所措,缺乏远大的理想,遇到困难退缩,特别容易被现实打垮,出现一蹶不振知难而退的思想状态。他们的理想逐渐变得欲望化,只顾眼前的实际利益而不看长远未来,做事情比较功利化,只顾个人利益,而不为集体利益考虑,当班干部不是为了锻炼自己,反而是为了获得荣誉和利益,当荣誉已经获得就阴奉阳违,不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态度和行为在青少年中产生了特别不好的影响,导致各项教育工作无法正常顺利开展,严重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知行脱节,道德素质下滑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少年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其的身心全面发展也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然而,现在的青少年责任感淡薄,价值认知和自身的行为不匹配,许多事情明知道那样做不对,但是由于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低,再加上社会的各种利益诱惑,他们会做出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从而他们的道德标准就会变低,甚至对于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长此以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受到影响,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集体荣誉感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青少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社会思潮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产生了读书无用的念头,他们盲目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不承担责任,不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着想,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缺乏,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不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1.在家庭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单位,可以说家庭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我们要不断发扬中华民族历史上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养成良好的家风和崭新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断营造良好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要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潜移默化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孩子的心里,使其脑袋里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时刻牢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得到很大的改变,养成办事情负责任的好习惯,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道德素质,达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步性,使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培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2.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起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因此,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要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机制,创新优秀文化教育的方法,建立有特色的积极健康传统文化教育网站,活跃教育资源的流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也要严格控制不良的社会思潮在校园传播。此外,要加强对网站的监督和管理,深刻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积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青少年分辨和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比如组织开展相关的网络知识竞赛和网上调研活动,使青少年真正懂得如何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课外实践这些方式去获取国家的以及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运用有效的方式和措施使其融入到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中,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3.在社会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政府在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繁荣传统文化艺术创作,丰富青少年头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充实青少年的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的文化道德素质,使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新时代精神。同时,政府要通过出台各种法律政策,对落后腐朽文化进行严厉打击,依法取缔一些非法经营的文化部门,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使青少年能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学校和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新时代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十)关于降低学校更换老师频率的建议

北塔小学五年级111班 刘峻熙

 

一、案 由

本学期一开学,我们学校有一个班级的几十位家长拥堵在学校会议室要求校长给出说法。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到访学校的这部分家长他们的孩子上六年级,而年年换老师,五年换了10位老师,光班主任就换了5个。开学初,他们又听孩子说要换老师,所以他们不得不一起到学校来请求学校不要再换老师了。

二、现状分析:

我想,现在绝大部分家长都不希望孩子所在的班级经常换老师。因为孩子好不容易适应了某某老师又要被换就需要不停地适应,这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不好。我如果换老师,会有种被老师抛弃的感觉,心灵会受伤害。但是听老师和爸爸妈妈说,一个班级经常被换老师,原因有多样,但是最大的可能是这个班级无人愿意接手。老师队伍里男女比例不平衡,女多男少,我们班这么科目,也就一个男老师来上课。有的女老师需要生孩子的或者是经常会生病的就不能继续带班,这是导致经常换老师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学校每一年的人事变动都比较大,如果是农村学校这种情况会更严重。因为年轻教师被招进来没多久不能适应农村的教学和生活环境而选择离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班的孩子比较难管,班级纪律比较糟糕,导致无人愿意接手而频繁更换老师。其实,每个老师都喜欢带好班,学习成绩优秀,遵守学校纪律的孩子多省心啊。但是不论是基于哪一种原因,导致五年换10位老师,班主任一年一换的情况实在比较糟糕。频繁更换老师弊大于利,家长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他们考虑到孩子的适应能力有限。一个班级,五年了学校还是无法把老师相对地固定下来恐怕真说不过去了。连我都觉得,这个班的孩子太可怜了,刚刚适应了一个老师,马上又要换老师。

如果从孩子成长方面来讲,可能适当地更换某学科的老师还是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的。因为像我,因为喜欢李老师而喜欢上英语课,这样的依赖心理并不好。如果能偶尔换个老师,不但能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我们独立的、理性的学习习惯。不过,过于频繁的更换老师,不论是更换班主任也好,还是更换科任教师也罢对孩子来说是弊大于利。首先一个班级的带班老师频繁换人会给孩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是不是我们很差劲,老师放弃了我们,如果不是因为我们很差劲,为什么这么多老师都没有留下来继续带我们?这就是孩子的心理,我们才小学,情感上处于敏感的阶段,稍微有所变化就会引起我们的思考。再说,班主任换了一位又一位,科任教师走了一个又来一个,整个班级的管理制度根本无法固定下来,这样的班级学习风气、纪律风气都不会好,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刚刚适应要这个老师制订的规律,马上就又换人了。

三、对策及建议

对于被频繁更换老师这件事,家长要及时找到学校领导沟通,提出诉求。相信只要是学校领导可以安排过来人手都会尽可能地解决家长的请求的。学校领导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管理制度和带班制度,经常换老师势必会造成某某班级出现成绩下滑、纪律状况不佳等后果,也是给学校的管理工作雪上加霜。

学校也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心理辅导,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接受和适应。还有,家长一定要学会安抚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告诉家长学校又要换老师的时候,家长应该首先鼓励孩子积极去适应并且喜欢新老师。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排斥心理。


责编:杨栩荣

来源:北塔区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